特發性股骨頭壞死
特發性股骨頭壞死又稱為缺血性股骨頭壞死,是一種常見病。股骨頭壞死的病因多種多樣,但其共同的病理機制是骨組織缺血,這種理論認為,由于各種骨內、外致病因素引起骨組織營養血流減少、骨內血管網受壓或流出靜脈阻塞,造成局部血供障礙,嚴重者可引起骨組織缺血性壞死。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最終軟骨下骨板及關節面塌陷。關節間隙狹窄,骨組織出現囊性變、硬化等典型的骨性關節炎改變,關節完全破壞。因此,治療特發性股骨頭壞死的關鍵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促使局部血管再生,恢復正常循環防止關節面塌陷。
- 目錄
-
1.特發性股骨頭壞死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特發性股骨頭壞死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特發性股骨頭壞死有哪些典型癥狀
4.特發性股骨頭壞死應該如何預防
5.特發性股骨頭壞死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特發性股骨頭壞死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特發性股骨頭壞死的常規方法
1.特發性股骨頭壞死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股骨頭壞死的病因很多,一般認為有解剖學因素:由于解剖結構特點造成局部血供較少,側支循環少,如受外傷、勞損或其他原因容易使其遭受損傷,失去血供來源而發生壞死。生物力學的血流動力學原因:很多原因可使骨髓內壓升高,因而使骨內循環量減少,引起組織缺氧。缺氧又可使骨髓組織腫脹,腫脹使髓內壓更升高,如此惡性循環,終致骨缺血性壞死。此外,某些部位應力集中可使骨質壓縮,骨髓內壓升高,同樣發生上述變化致骨缺血壞死。生物物理學因素:放射、過冷、過熱等都可引起局部骨質壞死。還有,大量服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后,體內脂肪栓子堵塞終末血管,使骨骺部血供障礙而發病。也有人認為與濫用吲哚美辛類藥物有關。還有按創傷性和非創傷性分類,兩者的共同點是由于股骨頭各部分之間的側支循環有限,而使股骨頭容易受缺血和代謝異常而致損傷。
2.特發性股骨頭壞死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由于股骨頭壞死有一個復雜的病理過程,如早期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會使股骨頭塌陷,關節間隙變窄,最后導致骨關節炎,使病人髖關節功能障礙而致殘致癱。故本病應引起患者的足夠重視,目前多采取理療及中藥治療可具有一定的延緩病情的作用。
3.特發性股骨頭壞死有哪些典型癥狀
特發性股骨頭壞死有哪些癥狀?簡述如下:
疼痛是最常見的早期癥狀,50%急性發作,特征是髖部不適,位置不確定,可發生于X射線片陽性發現之前或后,可能與骨內壓增高,組織缺血或微骨折有關。最終關節面塌陷,致使疼痛進一步加劇,下肢活動尤其是內旋受限。有些患者出現間歇性跛行,癥狀類似慢性周圍血管病性跛行,休息時癥狀減輕,活動及負重時加重。
臨床上對下列患者要特別警惕:
1、原因不明的局部疼痛,尤其是髖痛,偶有跛行。
2、對側髖關節已明確診斷為骨壞死,因非創傷性骨壞死,髖關節雙側病變高達30%~80%。
3、有明顯誘因,如長期或短期大量應用類固醇激素,長期大量飲酒,有膠原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病等)、鐮狀細胞貧血、減壓病,以及有前述病因中所提及的各種誘發骨壞死的病史。
4.特發性股骨頭壞死應該如何預防
特發性股骨頭壞死如何預防?簡述如下:
一、人群預防
在生產活動及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嚴重外傷及累積性的應力性損傷,如大運動量訓練、過度長跑等。參與航空或深水作業等工作者,應嚴格掌握操作規程,防止減壓病引起骨壞死。在國防、工業、醫療領域經常接觸或應用放射性物質者,應加強對放射性物質的管理及建筑物和個人的防護設施。臨床對某些必須應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或吲哚美辛類藥物治療的患者,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及用藥原則、劑量,切勿濫用并定期攝骨盆片。
二、個體預防
1、一級預防:創造一個良好的生物力學環境,避免應力過分集中、強度過大的活動。對活動量大、勞動負荷大的工作應適當控制工作量和工作節奏,注意勞逸結合,消除或減輕對骨骺部局限性壓力。加強對放射性物質、放射線的防護,注意掌握對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及吲哚美辛類藥物用藥的原則。
2、二級預防:股骨頭骨骺壞死可根據髖部輕度疼痛、X射線片顯示骨化中心較小、骨骺密度不均、硬化囊性變、髖關節內側間隙增寬作出早期診斷。對患肢需作外展內旋位牽引或用外展支架,保持40°外展、輕度內旋位,或用石膏固定使股骨頭骨骺納入髖臼內。對有髖部疼痛屈曲畸形的早期患者,避免負重并用高壓氧治療,癥狀明顯者早期手術治療。可作患肢牽引,待疼痛消失即用支架保護。
3、三級預防:股骨頭無菌壞死Ⅰ期常用骨骺鉆孔術,以減壓促進壞死骨骺重建;Ⅱ期、Ⅲ期常用滑膜大部切除或全切除加股骨頭鉆孔或同時植入血管等法;近年來也有用胎兒軟骨植入,修復股骨頭無菌壞死取得較好療效的報道。股骨頭骨骺全部受累,合并半脫位者可行Salter骨盆截骨術。有時行骨盆截骨的同時,加用粗隆下旋轉截骨,術后用髖“人”字石膏固定2~3個月,使股骨頭得到較好覆蓋。
5.特發性股骨頭壞死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特發性股骨頭壞死應該做哪些檢查?簡述如下:
一、髓腔內靜脈X射線攝影術
經測髓內壓的套管針向髓腔內注入造影劑,連續攝X射線片,觀察造影在髓腔內的行程及排空情況,從而檢查血管走行結構,可以為股骨頭壞死的早期診斷提供依據。
二、組織病理學檢查
可作為股骨頭壞死的確診依據,早期可見血漿淤滯,間質水腫,偶可見泡沫細胞和黃骨髓小區域嗜伊紅網狀壞死。隨后嗜伊紅網狀壞死區擴大,所有骨髓腔充滿壞死組織,并出現骨小梁壞死,最后骨髓部分纖維化,壞死骨小梁數量進一步增加,周圍有新生骨細胞圍繞。
三、影像學檢查
1、X線檢查。這是診斷股骨頭壞死最簡單、最實用的方法。股骨頭壞死早期可表現為骨質正常或輕度疏松,有些病人因周圍正常骨組織的失用性萎縮,而出現病變區骨密度相對均勻增高現象,隨后可見負重區有楔狀硬化帶或骨組織囊性病灶形成,進一步出現與關節面平等的“新月狀透亮帶”,關節間隙增寬,此時提示支撐關節軟骨下骨板的松質骨骨折塌陷。最后,軟骨下骨板及關節面塌陷,骨輪廓改變,階梯狀不連續,骨壓縮加重,同時髖臼關節面也受損,關節間隙狹窄、骨贅形成,整個關節呈現退行性關節炎改變。
2、放射性核素掃描。采用磷酸鹽骨掃描方法診斷各種骨病,臨床應用已20余年。對成人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AVN)診斷敏感性高達80%,比常規X射線檢查更早地反映病變情況。常見的骨顯示圖像表現為病灶對示蹤劑吸收增加形成熱區,提示局部有血管及骨組織再生,病變區周圍有修復活動。示蹤劑的吸收程度與病情的嚴重性無正相關。
3、計算機斷層掃描(CT)。正常股骨頭松質骨在CT片上表現為星點狀高密度影,而早期股骨頭壞死病人,CT片上可見股骨頭壞死很少有骨密度改變,因此不能用作股骨頭壞死的早期診斷。故這方面有待于進一步的觀察。
4、磁共振(MRI)。在其他檢查陰性而高度懷疑缺血性壞死時,應作MRI檢查。在MRI檢查中,正常的骨軟骨和骨髓分別呈低、中和高信號,含多量骨髓的松質骨呈較白的高信號。骨缺血性壞死表現為關節下區的局部異常低信號,可分4型:均勻、不均勻、環狀、帶狀。目前,普遍認為MRI是股骨頭壞死早期診斷的最佳方法之一。
6.特發性股骨頭壞死病人的飲食宜忌
特發性股骨頭壞死患者的飲食保健應注意哪些問題?簡述如下:
股骨頭壞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留意飲食問題和飲食習慣。對于高脂肪食物以及過于酸、堿、咸的食物和人工合成、腌漬、油煎油炸類食物和甜味食品要少吃,對于蔬菜西紅柿、菠菜、莧菜、茄子、土豆等也要少吃。建議補充鈣、磷元素,因為股骨頭壞死大多數都合并有骨質疏松,骨小梁結構缺鈣,造成體內的鈣代謝失常,導致磷的代謝失調。患者日常應多喝牛奶、多飲骨頭湯、多曬太陽,這樣都是有利于體內鈣磷的補充和吸收。
7.西醫治療特發性股骨頭壞死的常規方法
目前對骨壞死尚缺乏一種可靠有效的治療方法。對骨壞死應努力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會減少或避免畸形的發生,獲得良效。骨壞死一旦發生骨外形變形,可造成永久性病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及勞動能力。特發性股骨頭壞死的治療方法分為手術療法和非手術療法,簡述如下:
一、非手術療法
1、限制負重。嚴格限制負重或不負重可使缺血骨組織恢復血供并免受壓力作用,以控制病情發展,預防塌陷,促使缺血壞死的股骨頭自行愈合。主要適用于不宜手術治療的病人,如老年、一般情況差、缺血性壞死進展期及預后不良的病人。可先依靠手杖、腋杖等支具限制患肢負荷,直至臨床有關節置換指征為止。
2、皮牽引。牽引時應使患肢處于外展內旋位。這樣既可緩解周圍軟組織的痙攣,又能增加髖臼對股骨頭的包容量,使壓力平均分布,避免應力集中而致股骨頭壞死加重或塌陷變形。牽引重量宜適中,因人而異,對一般成人掌握在4kg。每天牽引1次,持續3~4小時。
3、電刺激。電刺激有成骨作用,能促進骨折愈合,其機制可能與骨具有壓電效應及電刺激能模擬生物信號有關。電刺激可作為缺血性壞死的獨立治療方法,也可作為手術輔助治療。
4、減停激素。對正在服用糖皮質激素的風濕性疾病的病人,在可能的情況下,應換用其他西藥或改用中醫藥治療,同時在醫囑下逐漸減少激素的用量,以至最終停用。
二、手術療法
1、保留股骨頭的治療
(1)鉆孔減壓。主要用于早期無關節面塌陷的病人,是治療股骨頭壞死最簡單的手術方法。作用機制是降低骨內壓,促進靜脈回流。解除滋養血管痙攣,使新生血管能順骨孔長入缺血區。
(2)植骨術。因植骨前需先鉆孔,故又稱鉆孔減壓植骨術。其作用機制是:鉆孔減壓;植骨提供機械支撐;帶肌蒂骨移植增加股骨頭的血供,手術方法眾多,包括松質骨移植、皮質骨移植、帶肌蒂骨移植、血管吻合骨移植及同種異體骨軟骨移植。早期,常采用中央減壓,皮質骨植入的方法治療股骨頭壞死。
(3)截骨術。通過改變股骨頭與股骨干間的對應位置關系可以達到增加股骨頭的負重面積。
(4)減少股骨頭所受壓力。將股骨頭壞死病灶移出負重區,減少局部承受的應力。另外,截骨術本身使髓腔開放,可降低骨內壓,改善股骨頭血循環。截骨方法眾多,如屈曲位截骨、伸展位截骨以及外展、內收及旋轉位截骨等,其效果相差較大。
2、關節成形術
髖關節成形術包括金屬杯關節成形術、關節表面置換術、股骨頭置換術及全髖關節置換術。
(1)股骨頭置換術。人工股骨頭取代壞死股骨頭,保存了尚屬正常的髖臼,即使手術失敗,再修正也較全髖關節置換術簡單,在其理論上的優點,曾作為治療進展性股骨頭壞死的經典性手術。但由于股骨頭壞死好發于20~50歲病人,這些病人活動量大,壽命長,早期股骨頭假體存在設計上的某些缺陷,因此術后假體容易松動,并加重髖臼的磨損,失敗率較高,遠期效果不理想。
(2)全髖關節置換術(THR)。適用于老年及嚴重股骨頭壞死患者。普遍認為年齡和股骨頭壞死本身是影響THR臨床效果的重要因素。最近,采用多孔面生物固定型假體治療髖關節骨壞死,克服了骨水泥本身對假體遠期療效的不利影響,為假體的生物性永久固定帶來了希望,近、中期臨床應用已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臨床效果。
(3)其他方法。在特殊情況下,對那些不宜進行關節成形術的病人,可考慮行關節融合術和Girdlestone髖關節成形術,前者適用于年輕、肥胖、活動量大,尤其是單側髖關節受累、膝關節及脊柱功能正常的病人。